【胎兒教養】健康寶寶哪裡找,快樂長大沒煩惱_新生兒常見疾病大公開!

對於每個爸爸媽媽來說,寶寶能夠健康長大一定是最重要的。

現在科技發達,除了有產前基因檢測可以評估之外,出生後的健康狀況也是不能輕忽的,愛月嫂透過整理,為爸爸媽媽介紹新生兒常見的疾病,以及預防和治療的方法。除此之外,我們也列出屬於寶寶的自然生理現象,當這些現象偶發時爸爸媽媽也無需過度擔心哦 

 

自然現象

嘔吐

寶寶的胃部肌肉尚未成熟,食道和胃部間的閘門不容易緊密閉合,容易因外力、壓力發生吐奶的現象,因此寶寶吐奶是正常的,醫生建議,每次餵奶後都要幫寶寶按摩、排氣。但若是不停嘔吐導致體重下降、臉色蒼白,要盡快帶寶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,習慣性的嘔吐可能是「胃食道逆流症」或「幽門狹窄症」。

胎記

許多寶寶剛出生時身上會有明顯的青黑色胎記,背部、屁股、大腿都是常見的位置,這些胎記通常會漸漸消褪。若是爸媽不放心的話,也可以於寶寶健康檢查或是接種疫苗的時候,詢問醫療人員。

常見疾病

黃疸

相信許多人在尚未擁有小孩時,就有聽說過黃疸,不少臺灣寶寶都曾有黃疸的症狀。黃疸是因為寶寶剛出生時,肝臟尚未發育完全,無法排泄血紅素的關係,但此症狀病不會對寶寶造成太大的影響。若寶寶出生後膚色、眼睛變黃,或者有活力差、嘔吐、厭食症狀,則應立刻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,並後續觀察,避免造成「病理性黃疸」,影響腦部發育。

支氣管炎

支氣管炎起因是病毒感染,造成支氣管黏液阻塞,無法順利咳痰,但呼氣時會有微微的聲音,一開始的症狀與感冒無異,家長容易忽視。建議爸媽若發現嬰兒開始咳嗽,還是要帶給醫師診斷,避免病程拖得太久,將增高寶寶成為氣喘兒的機率。

腸胃炎

腸胃炎為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,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、無精打采、體重下降、脫水、發燒。此症狀最擔心脫水及電解質失衡,且嬰幼兒腸壁脆弱,若是不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腸胃吸收功能下降,導致營養不良。最好的預防方法便是讓嬰兒雙手保持清潔,且照顧寶寶的大人要洗手後,才能碰觸寶寶的食物、用具,避免將細菌、病毒帶給嬰兒。

玫瑰疹

玫瑰疹起因於多種病毒感染,一開始可能會發燒兩三天,接著全身或臉部出現密佈的紅疹,好發於六個月到兩歲大的寶寶,玫瑰疹通常會自然痊癒。要注意的是,許多病毒性皮疹疾病是臨床上比較難診斷的,若醫師將較不典型的疾病誤判成玫瑰疹,可能會導致病症加重。

嬰兒腹絞痛

寶寶夜哭通常是因為需要更換尿布或者飢餓難耐,但有時候卻是腸蠕動不規則而糾結,導致脹氣、引發疼痛。小兒科醫師通常會使用調整腸道蠕動的藥物,而熱敷和按摩也可以減輕寶寶腹絞痛的症狀。

川崎症

川崎症是一種免疫反應疾病,起因仍不明。常見症狀包括高燒不退、結膜炎、淋巴腺腫大、手腳脫皮、皮膚紅疹、嘴唇乾裂或草莓舌,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兒童。若是治療不當可能會產生心血管併發症,是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因。

中耳炎

中耳炎是由於病毒、細菌感染,並不是常有人搞混的耳朵進水、積水不退,耳朵進水導致的症狀為外耳炎。得到中耳炎的新生兒常有以下的特徵,拉耳朵、煩躁哭鬧、耳朵顏色偏紅、食慾不振、上吐下瀉。要特別小心的是,中耳炎的治療必須經過完整的療程,不然有一定機率反覆復發,甚至造成聽力受損。

嬰兒猝死症

嬰兒猝死症是無預兆且無法從任何病史、症狀來判斷的。但可知的是,導致嬰兒猝死最大的原因就是趴睡,照顧寶寶的人一定要特別注意寶寶的睡姿。其他預防方法是平時注意寶寶身體狀況,正常接種疫苗

 

常見的新生兒疾病許多是特有疾病,但也有一些與成人疾病無異,所以如果出現大人感冒常見的「咳嗽、呼吸時有摩擦的氣聲、體力下降、食慾差、眼、鼻有異常分泌物等」,就要特別注意寶寶身體是否有異狀。而與大人不同的是,寶寶尚未能用言語,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,只能透過「哭」來表達,因此,爸爸媽媽的觀察與照顧是非常重要的。寶寶體內發育尚未完全,若患上疾病,影響的程度會比成人嚴重,我們也能透過下列日常的觀察,包含食量有無改變、糞便的顏色、狀態、呼氣是否平穩、皮膚有無起疹等,來判斷寶寶健康與否。按時接種疫苗與健康檢查也能降低寶寶生病的機率。如此細心照顧的話,寶寶一定能在家人的照顧下,健康長大、頭好壯壯!

 

 

愛月嫂關心您與新生兒的健康